夏季工作服防晒与抗UV处理的技术解析
从事纺织品功能整理十五年,见证了抗UV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。现在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职业健康,夏季工作服的防晒功能需求越来越大,但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需要专业的技术判断。
UPF值的实际意义与测试标准
UPF(紫外线防护系数)是衡量纺织品防晒效果的关键指标,但很多人对这个数值缺乏正确理解。UPF50+意味着只有1/50的紫外线能透过面料,防护率达到98%。我们实验室按照AS/NZS 4399标准测试了大量工作服面料,发现未经处理的白色棉布UPF值只有5-7,深色棉布能达到15-20,远低于防护要求。
织物结构对防晒效果的基础影响
很多人以为防晒全靠后整理,实际上织物的基础结构更重要。紧密织物比疏松织物防晒效果好,斜纹比平纹好,缎纹最好。我们测试过同样成分的面料,密度从20×16提高到30×24,UPF值能提升一倍。但密度太高又影响透气性,所以需要找到平衡点。一般夏季工作服的密度控制在26×20左右比较合适。
无机型整理:二氧化钛、氧化锌,效果持久但手感偏硬
有机型整理:紫外线吸收剂,手感好但耐洗性差
复合型整理:有机+无机结合,综合性能最佳
抗UV整理剂的选择与应用
目前市场上的抗UV整理剂主要分为三类。无机型的纳米二氧化钛效果最好,能达到UPF50+,而且耐洗性强,但会让面料发硬发白。有机型的苯并三唑类整理剂手感好,不影响颜色,但耐洗性差,20次洗涤后效果明显下降。我现在主推复合型整理剂,在TiO2中添加有机助剂,既保证了效果又改善了手感。
不同颜色面料的防晒性能差异
颜色深浅对防晒效果影响很大,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。深色面料能吸收更多紫外线,天然防晒效果好。我们测试过,同样的面料,黑色UPF值能达到25-30,白色只有5-8,差距悬殊。但深色在夏天吸热严重,穿着不舒适。所以我建议选择中等深度的颜色,如海军蓝、深灰、墨绿等,既有一定的防晒效果,又不会太热。
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
抗UV整理的工艺参数必须严格控制,稍有偏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整理剂浓度一般控制在30-50g/L,温度150-160℃,时间3-5分钟。温度太低整理剂不能充分固着,温度太高会分解失效。我们的标准操作是先在小样上做试验,确定最佳参数后再大批量生产,每批次都要做UPF检测确保质量。
耐洗性能的长期跟踪
抗UV整理的耐洗性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。我们会对每种整理剂做长期跟踪测试,按照AATCC 61标准进行多次洗涤,记录UPF值的变化。好的抗UV整理应该在50次洗涤后仍能保持UPF25以上。如果洗涤10次就明显下降,说明整理工艺有问题,需要调整配方或工艺参数。
成本控制与效果平衡
抗UV整理会增加面料成本,普通整理每米增加1-2元,高端整理每米增加3-5元。很多企业觉得贵,但要考虑长远效益。员工长期户外作业,皮肤晒伤不仅影响健康,还可能产生工伤赔偿。投入一些防护成本,既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,也降低了潜在风险。
抗UV整理技术在不断发展,新的整理剂和工艺层出不穷。作为技术人员,我们要紧跟技术发展,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解决方案。夏季工作服的防晒功能不是奢侈品,而是必需品。
下一篇: 已经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 夏季工作服面料透气性能的实测与选择指南
